(秦州區外宣辦)山大溝深、經濟落后、地質災害頻發,這是齊壽鄉后寺村的真實寫照。在精準扶貧攻堅戰役中,秦州區、鄉兩級政府找準后寺村致貧“問題源”和脫貧“發力點”,一手改善基礎條件,一手培育富民產業,通過兩手齊抓,探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脫貧路子。
盛夏時間,綠樹掩映中的齊壽鄉后寺新村格外搶眼,一排排白墻青頂的二層小洋樓,顯得格外整齊、漂亮。看著房子一天天建成,村民小杜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早早來到新房,開始從網上查找資料,規劃裝修。
齊壽鄉后寺村村民小杜說:“這個房我感覺很滿意的,因為是分上下兩層,臥室有三個,廚房、客廳這些都有,衛生間也都是分開的,感覺也很滿意,就是想著趕緊裝修了,裝修完了,后半年要用呢。”
后寺村整個住宅區占地36畝,建設總投資2400多萬元。目前,已完成投資2100萬元,工程進入室內粉刷收尾和水管鋪設、道路硬化、景觀及廣場建設階段。村主任都應龍告訴記者,整個房子的造價加上征地款共22萬左右,其中,國家補助2萬元,每戶村民承擔19萬左右,交房款有困難的村民可以申請貸款。
齊壽鄉后寺村主任都應龍說:“現在蓋成這個房子以后,咱們就條件、住房,說句良心話,先進了十幾年。”
原先的后寺村,地處齊壽鄉東南部,五個自然村的181戶村民稀稀拉拉依山而居,其中最遠的兩個自然村相距5公里,距最近的公路8公里,距鄉鎮府所在地15公里,可謂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落后。加之2013年強降雨后,村內地質災害頻發,已不適合村民居住,經過區鄉兩級政府的積極協調,爭取到了異地扶貧搬遷項目。
齊壽鄉鄉長賈應蝶說,村民對異地搬遷的愿望也特別強烈,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我們全鄉積極爭取異地扶貧搬遷(項目),在2013年在區上政策的支持下,我們后寺村總共是103戶522人,選擇了到皂郊鎮的興隆這個地方作為搬遷重建點。
對后寺人而言,從山上到山下,搬的不只是房子,村民在交通、就醫、上學、應對突發事件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將發生根本性變化,村民閆成生說起這些即將到來的變化,感觸很深。
齊壽鄉后寺村村民閆成生說:“搬下去,青年娃娃處對象就方便了,學生娃念書也方便了,我們走路也方便了,就是打工去,坐個7路車來也兩塊錢,去也兩塊錢,嗖的一下就到了。”
扶貧搬遷,完善基礎設施是方式,壯大富民產業,脫貧致富才是關鍵。住房有了,致富產業怎么辦?在精準扶貧中,后寺村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搶抓國家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的政策機遇,實施退耕還林工程1772畝,栽植以薄皮核桃為主的經濟林1600畝,以油松為主的生態林172畝,新建的核桃園達到了戶均10畝左右,同時配套建設3公里沙化產業路一條,解決核桃成熟后的運輸問題。確保搬遷后村民的生產生活不受影響,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齊壽鄉副鄉長晏玉峰說,下一步,我鄉將加強核桃苗的夏季管理,同時抓好栽培技術的培訓,爭取把退耕還林工程建成群眾增收致富的優質工程。
在后寺村新建的核桃園內,村民馮百代正在查看苗木長勢情況,同時把今年長出來的小核桃摘掉,以減少養分損失,確保新苗能茁壯成長,馮百代告訴記者,他今年栽植了16畝核桃,目前長勢良好。
齊壽鄉后寺村村民村民馮百代說:“今年的雨水比較好,100苗里就4株苗死了,太干的地方,4、5苗(死了),基本上100苗好的,土層厚的地方,100苗死2苗到3苗,成活率在97%左右。”
后寺村的變遷只是秦州區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最大限度整合、運用好各種資源和力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一個縮影。在扶貧攻堅戰役中,全區通過制定“1+18”精準扶貧方案,做到了“區有庫、鄉有檔、村有本、戶有冊、人有卡”,派遣了84支駐村幫扶工作隊進駐84個貧困村開展幫扶,通過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實上見實效,下決心啃掉扶貧脫貧“硬骨頭”,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