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年久失修,這座祖宅顯得有些破舊
在涼山州西昌市禮州古鎮,93歲的老人胡崇紳做了一個“罕見”的決定——將面積約700平方米清代祖傳老宅,無償捐獻給當地政府,“反正空著也沒有使用,就捐給政府修繕保護吧,只為留住這段歷史。”
對于無償捐贈,胡崇紳只有一個要求,不能作為盈利為目的使用。目前,當地政府正在制訂修繕保護的方案,承諾不作為盈利使用,準備將其建成紅色文化展覽館或博物館保護起來。
私家宅院
無償給當地老人使用了30多年
胡崇紳的私家宅院,位于西昌市禮州鎮益民南街25號,是修建于清代的四合院,占地1畝多,房屋建筑面積大約700平方米。昨日,成都商報記者看到,四合院的大門緊鎖,門楣有些破損。這座房屋有三層,最上面一層是藏書閣,中間一層是廂房,底層是客廳,部分木質建筑上還刻著花紋,外形十分美觀。
據胡崇紳介紹,現年93歲的他是一名退休教師,這座宅院是祖上傳下來的,他已經是第九代戶主。新中國成立后,他從禮州中心校調往西昌城區的財貿校(現為涼山民族師范學校)工作,幾個子女也外出工作,一家人就沒有再回老宅居住。之后,一直無償提供給當地的供銷社使用;上世紀90年代,房子退還回來后,他無償提供給禮州鎮老年協會,作為當地老年人休閑娛樂的場所。昨日,禮州鎮老年協會會員諶貽福老人也向記者證實了這一說法。,“雖然他們一家長期不在這里生活,但是我們一直都心存感激。”
直到去年,由于缺乏定期修葺、整修,房屋受損嚴重,這座老宅才被迫關閉。
無償捐贈
前提是不能作為盈利場所
“以前,我就一直想把它捐給禮州鎮政府,可以作為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或公益事業場所。”2014年,禮州鎮老年協會把老宅還給胡崇紳后,他找到禮州鎮政府,“空在那里也是空著,交給政府修繕使用,還能發揮它的作用。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不作為盈利性質的,產權歸國家所有。”
“這個房子,與紅軍頗有歷史淵源。”胡崇紳拿出相關照片向記者介紹,1935年,紅軍長征過禮州時,國民黨特務曾伺機燒掉他的老宅子,被紅軍戰士發現,幸免于火災;1940年,老宅成為進步青年學生讀書會所在地,中共西昌地下黨領導人曾把這里作為指導工作的臨時場所……這座老宅見證了歷史,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他愿意無償捐贈出來。
成都商報記者了解到,如今,當地的一些古代民宅已經價值數百萬元。也曾有人愿出高價買下胡崇紳的祖宅,但被他拒絕。據胡崇紳的長女、64歲的退休工人胡義說,家里的6個兄妹都很支持父親的決定,“雖然我們都不富裕,但父親的這種精神很令我們感動,遠比金錢重要。”
胡崇紳表示,這座古宅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交給政府進行修繕保護,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可以留住這段歷史。
制訂方案
或建為紅色文化展覽館
西昌市文管所負責人介紹,禮州古鎮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一大驛站,也是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當地很多古宅都有悠久的歷史。因此,胡崇紳的古宅,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保護價值。
據禮州鎮黨委書記曹偉介紹,自從老人提出捐贈意愿后,鎮政府就組織了有關專家,對老宅進行了勘查,初步確定了方案:一,原貌修復,但修復成本較高;二,若不能原貌修復,或采取部分拆除進行重建。“目前,我們已經把材料報給了西昌市有關部門,具體方案還在進一步制訂中。”
“老人家主動把私人產權的宅院捐贈給政府,實屬罕見。我們為老人一家的行為點贊。”曹偉表示,“我們承諾不作為盈利性質使用,修繕后將考慮作為紅色文化展覽館或博物館保護使用。等具體方案出來后,還要給老人看看,盡可能達到他的初衷。”
西昌市文管所負責人表示,胡崇紳在涼山州開創了私人捐贈古建筑、政府維修的保護模式的先例,這對推動文物古建筑保護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著極大的推廣價值。(成都商報江龍 潘丞圣)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