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正是河北壩上地區馬鈴薯收獲的季節,在張家口市察北管理區一望無際的土地上,一輛輛大型拖拉機牽引著收獲機械犁過黑色土地,一個個肥壯的馬鈴薯翻滾而出進入傳送設備。
“這里是雪川農業經營的馬鈴薯種植基地,每畝平均產量在4噸左右。在這里打工,一年能掙3萬多元。”在田間忙碌的村民劉曉偉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雪川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是土生土長的張家口企業,在馬鈴薯育種、農業技術開發、馬鈴薯食品加工等領域創造了多個行業第一。
育種技術緊跟世界前沿
“今年5月5日到5月8日,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圓滿完成任務返回地球,在這次太空任務中,雪川農業作為被國家科研部門確定的優選育種企業,首次將自主生產的馬鈴薯實生種子由飛船送入太空,力圖利用太空特殊環境使種子形成新的品種資源。”雪川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王登社告訴記者,該公司之所以能獲得把種子送上太空的機會,源自企業10多年來深厚的技術積累以及國內數一數二的馬鈴薯育種質量。
“品種是馬鈴薯產業發展的‘芯片’,技術是馬鈴薯生產的關鍵。”在馬鈴薯育種領域,王登社是真正的行家。1985年畢業后,他成為張家口壩上農科所一名科研人員,從事馬鈴薯種植和研究。1995年,王登社又加入馬鈴薯跨國公司辛普勞,學習馬鈴薯生產與管理。
2007年,王登社回到察北管理區,成立了張家口雪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從那時起,公司每年投入上千萬元攻關馬鈴薯優種優育。“我們通過10年奮斗,先后從國內外收集和引進馬鈴薯品種資源近百個,通過田間變異、室內雜交結合現代育種技術,開展馬鈴薯新品種選育。”王登社自豪地說,特別是用于薯條加工的專用品種,目前已成為國內薯條加工的換代品種。
2016年,雪川農業再次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投資1.2億元,在察北管理區建成省級馬鈴薯產業技術研究院。這時的雪川農業,組培車間已經達到5400平方米,智能化微型薯溫網室達到4.78萬平方米,另外還有1.7萬平方米馬鈴薯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為國內馬鈴薯全產業技術研究的龍頭企業。
通過科技投入,雪川農業逐漸成為農業農村部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系列新品種已累計推廣種植200萬畝。“一個好品種往往能帶動一個地區的農業生產跨上新臺階。”黑龍江省農科院常務副院長王貴江表示,雪川農業的馬鈴薯培育種植非常成功,2018秋收季節,雪川農業平均畝產馬鈴薯達到5.74噸,刷新了黑龍江省馬鈴薯單產歷史紀錄。
目前,國家馬鈴薯品種改良中心華北分中心已經在察北管理區落戶,中國科學院、中國農大、中國農科院、美國大自然協會等一大批馬鈴薯科研院所將與當地合作,打造馬鈴薯科研項目孵化器和雪川農業的馬鈴薯大學。“未來,察北管理區將成為匯聚國內馬鈴薯科研、成果轉化、科技輻射的‘薯業硅谷’。”王登社說。
精深加工受到國際矚目
品種改良的成功并沒有讓雪川農業滿足,全產業鏈開發讓他們看到了更大商機。
“馬鈴薯種植規模雖然擴大了,但國內深加工嚴重滯后,比例還不足總量的18%。10年前,冷凍薯條生產在國內市場占比還不到5%,僅此一項,每年就要進口冷凍薯條10萬噸以上。”王登社認為,應當開拓馬鈴薯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于是在2011年,雪川農業決定將種業積累起來的所有資金投入精深加工領域,規劃建設一條年產2萬噸薯條的生產線。但在此之前,國內既缺乏資金,更沒有加工設備。幾經周折,雪川農業才從荷蘭采購了設備,成為國內第一家大規模生產薯條的企業,實現當年投產當年盈利。
“經過近十年奮斗,目前,雪川農業年加工馬鈴薯原料30萬噸,生產冷凍薯條15萬噸,成為擁有眾多精深加工產品的亞洲領先馬鈴薯加工產業集群,其競爭力邁入中國冷凍馬鈴薯加工先進行列。”雪川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程小飛表示,雪川馬鈴薯加工甚至改寫了中國馬鈴薯冷凍產品進出口格局,截至6月底,冷凍薯條國產化率已超過市場總量的60%,雪川食品所產冷凍薯條不但出口東南亞,還向日本、澳大利亞及歐洲出口。
科學種植帶動群眾致富
2019年11月,由農業農村部組織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負責人培訓班在福建省南平市舉辦。雪川農業應邀參加會議,王登社分享了雪川農業創建馬鈴薯產業聯合體的經驗。
該聯合體是2018年雪川農業與當地政府一同打造的“龍頭企業牽頭、多方人員入股、貧困戶保底收益”的新模式,由雪川農業牽頭組織河北壩上477名農民、27名返鄉大學生、35家種植合作社,聯合出資7000萬元,成立雪巖農民合作聯社,建成總儲量8萬噸的現代化馬鈴薯倉儲庫。在該模式下,政府負責組織監管,雪川農業負責運作,僅僅1年時間,聯合體就獲得分紅收益1000余萬元。
“雪川農業不僅在育種和加工上走到行業前列,在科學種植帶領百姓致富上也毫不落后,尤其在高效種植上更是頗有建樹。”程小飛說,該公司不僅選育出一流的馬鈴薯新品種,還將種子推廣和技術服務融為一體,在全國部署數十個馬鈴薯優種技術推廣站,并通過定期走訪和24小時網上服務,及時解決種植戶在生產中的問題,免費向各地農民推廣高效種植模式和種植技術。
察北管理區沙溝鎮種植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這塊8000畝連片土地上,雪川農業建立了現代化耕作體系,耕地、開壟、播種、收獲全部采用機械化作業。尤其是在田間管理上,實施了全智能化水肥一體滴灌式高效管理模式。在基地生產現場,程小飛告訴記者:“這項智能滴灌技術能減少管理成本80%,較以往采用的噴灌技術節水40%以上,平均畝產能夠達到3噸以上,被全省加以推廣。”
采訪中,張家口察北管理區黨工委書記盧東宏告訴記者,雪川農業如今已擁有16萬畝自營機械化現代農場、3座馬鈴薯倉儲物流及精深加工產業園,建成產能2000萬株脫毒種苗、5000萬粒原原種組培微繁中心和工廠化快繁中心,年繁育各等級種薯10萬噸,年加工30萬噸馬鈴薯,帶動農民增收達30億元以上。“僅在察北管理區一地,每年土地流轉支付當地農民的租金就達5000萬元以上,為當地新增就業崗位1000多個,季節性非全日制用工2000多人,累計發放職工工資及福利4億元,為當地群眾致富提供了重要支撐。”盧東宏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宋美倩 通訊員 段曉芳 白永珍)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