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邁向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最近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明確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及其實現路徑,提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的推進方針,并強調“要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國一直積極致力于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當前階段,應著力加快發展包容性特色農業,以有力舉措推動更多涉農從業人員邁入中等收入行列。
共同富裕不能少了農村居民和涉農從業者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短板弱項在農業農村。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鎮功能尚不完善、農業農村發展還不充分成為共同富裕路上的突出障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共同富裕目標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
首先,涉農人員數量眾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鄉村常住人口有5億多人,占總人口數的36.11%。另據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農民工總數超過2.8億人,其中過半數年末居住在鄉村。
其次,城鎮化質量亟待提高。2020年底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5.4%,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3.89%相差18.49個百分點。與城鎮戶籍人口相比,2.6億多城鎮常住人員享受到的教育、醫療、住房、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存在一定差距。
再次,涉農從業者收入偏低。2020年第一產業就業人數超過1.77億人,約占總就業人數的23.60%,但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7%,這表明第一產業從業者的勞動生產率偏低,制約了從業者收入增長。以收入較高的城鎮從業者為例,2019年134萬農、林、牧、漁業從業者的人均工資為39340元,居于城鎮19個分類行業之末。
最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是40378元,約為農村居民15204元的2.66倍。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數據顯示,低收入組、中間偏下收入組和中間收入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7869元、16443元和26249元。綜合看,中低收入群體主要集中在農村。
特色農業發展對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意義
特色農業實質是地方獨特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優勢化利用的適應性農業。因其與農民的社會再生產活動緊密相連,長期以來,我國特別重視發展特色農業。據有關部門統計,2017年全國各類特色農產品產值已經達到5萬億元左右,約占該年農業總產值的50%。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廣大農村特別是純農業地區來說,發展特色農業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之道。近幾年來,伴隨國家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的政策不斷加碼,各級地方政府紛紛出臺支持特色農業發展的文件,特色農業發展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特色農業發展推動了所在區域的產業振興,帶動了區域內農民收入的提高。來自農業農村部2019年的數據顯示,“一村一品”示范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622元,示范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621元,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的20.6%和13.7%。
近兩年中央一號文件均強調,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幫助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收入人口提高內生發展能力。重要文件出臺往往是對現實急需解決問題的針對性回應,這實際上釋放出未來政策調整信號,即特色農業發展要承擔更多賦能增收任務。既有的政策支持的著力點在于構建特色農業發展生產加工基地、質量控制體系和運行機制等軟硬件體系。在政策支持之外,須激勵農戶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引導特色農業包容性發展。
推進特色農業包容性發展的若干建議
特色農業發展必須兼顧三重目標:既要發展好地方特色農業,又要保障農戶參與特色農業的利益,還要在特色農業發展中賦能農戶。
一是著力推進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特色農業提質發展是其賦能增收的前提。要做好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充分挖掘品種、地域和文化特色,加強特色農業研發、生產、加工、銷售、品牌、體驗、服務等各環節規劃,強化特色農業科技支撐,促進特色農產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延伸特色農業產業鏈,拓展特色農業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鏈,提升特色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二是加快完善特色農業聯農帶戶利益機制。要恪守特色農業“姓農為農興農”的發展宗旨,培育特色農業全產業鏈的“鏈主”企業,組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農戶和社會化服務組織既分工又協作的產業化聯合體,探索因產品品種、因地和因人制宜的雙向入股、按股分紅與二次利潤返還等模式,支持小農戶以生產要素入股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在推進特色農業產業鏈現代化進程中讓農民分享更多的增值收益,實現廣大小農戶與特色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三是加強探索特色農業有效賦能農戶機制。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突出特色農業質量安全、綠色發展和數字信息化手段應用等培訓內容,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在聯農帶農發展特色農業過程中,強化對農戶生產經營能力、產品加工能力和銷售能力的幫扶培養,提升“干中學”效應。要鼓勵從事特色農業經營的農民成立專業協會或產業聯盟,加強經驗交流和實現抱團發展。
四是健全特色農業賦能增收長效機制。優化特色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手段和績效考評體系,引導各類主體更多偏向農戶的賦能增收行為。出臺更加科學的稅制結構,合理調節包含特色農業“鏈主”在內的過高收入,激勵三次分配資源更多投向特色農業賦能增收領域。推進特色農業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力度,在“提低”工作中推進“擴中”成效。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激發特色農業內生發展動力,完善精準包容性指向的賦能增收體制機制。
作者分別系華南農業大學農業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廣東鄉村振興咨詢委員會委員和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