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臧夢雅認為,質量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經濟發展的永恒主題,要善用國家質量基礎設施,推動全社會形成質量第一的意識,持之以恒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
產品和服務質量是一個企業的立身之本,不僅關系到企業自身發展,更關系到經濟社會的運行和發展。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新消費持續發力,產業加速升級,“國貨”品牌迎來爆紅,各類企業也越來越重視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提升,它們堅持質量第一的意識和質量先行的價值理念,從產品、運營等方面入手,不斷強化質量管理。
在9月6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秦宜智提到,各地各行業大力實施質量強省、質量強業戰略,廣泛推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質量管理,凝練出中國航天“質量問題雙歸零”,華為公司“以客戶為中心、授權與管控相結合”等中國特色質量管理方法。
應當看到,雖然近年來我國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大力推進質量強國建設,產品和服務質量一直在優化升級,但在生產環節和消費環節,假冒偽劣、虛假宣傳等問題仍不時出現,這不僅嚴重影響了質量提升,更涉及價格和不正當競爭問題。而消費者會對產品和服務質量做出最直觀的評價,質量提升了就反饋“好評”,服務不到位就要給“差評”。只有時刻關注產品和服務,保證質量安全可靠,才能讓各類市場主體獲得感更強,讓消費者權益得到有效保護。
要避免各個環節反饋“差評”,市場監管部門必須毫不手軟打假治劣,敦促企業提升產品質量,改善服務環境。同時,要在依靠企業自律和市場機制調節的同時,進一步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規劃引領。
經過多年實踐,我國質量工作逐步建立了系統完備、開放透明、協同有效的制度體系、法規體系和責任體系。黨中央國務院先后頒布了《質量振興綱要》《質量發展綱要》以及《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在為質量提升保駕護航。
提升、保障產品和服務質量,是各類市場主體對消費者的鄭重承諾,更是市場監管部門應該擔負起的重要責任。面對市場環境中仍然存在的影響消費信心的監管“盲區”,最關鍵的還是要讓促進質量提升的各項舉措真正落地見效。要加強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標準化改革,建立更加完備的計量體系;推動質量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通過開展專業的質量基礎設施服務,支撐產業集聚區、產業鏈供應鏈質量升級。
質量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經濟發展的永恒主題,要善用國家質量基礎設施,推動全社會形成質量第一的意識,持之以恒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要始終堅持完善質量管理,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激活質量創新能力,推進經濟發展質量變革,從而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更足。(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強監管”破解平臺經濟“成長的煩惱”
消費維權越硬氣,消費者越解氣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