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在北京、上海、重慶、杭州、廣州、深圳6個城市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支持地方深化改革先行先試、更大力度利企便民。
國家之所以落子以上6個城市,會上有一個重要表述是“市場主體數量較多”。市場主體和營商環境是魚和水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近年來廣州實有市場主體數量逐年上升,去年達到270萬戶,五年增長了1.03倍;今年僅上半年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就有36.02萬戶,同比增長60.7%,數量和增速穩居全省乃至全國前列。既“放水養魚”又引入“源頭活水”,廣州的營商環境改革始終面向市場主體、與市場主體良性互促,持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水活魚躍的強大活力。在2020年國家營商環境評價中,廣州市位居全國前列,全部18個指標獲評全國標桿;在廣東省營商環境評價中位居第一。
近些年,廣州牢記總書記囑托,始終將推動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作為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抓手,專門出臺《廣州市推動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行動方案》,以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持續用功用力。事實上,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既是年初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重要任務,也是營商環境4.0改革的首要任務。而隨著這次入選國家首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正式承擔起國家使命,廣州營商環境改革無疑迎來重大機遇,有望在諸多方面體現“廣州探索”、做出“廣州貢獻”。
改革走向深入,空間從何處尋?下足繡花功夫,不斷開拓改革空間。經過近年來的持續攻堅,廣州先后實施營商環境1.0、2.0、3.0改革,實現了改革的“三級跳”,改革總體框架基本形成,4.0改革已拉開序幕。此次,國家明確六大具體方向,要求試點城市以更大力度利企便民。改革走向深處,空間從哪里來?瞄準需求,精準用力,不斷把政策落實落細。以開辦企業為例,目前在廣州已經全面實現了0.5天辦結重要事項,達到了國內一流水平,是世界銀行要求的最短時間。接下來,廣州仍在不斷摸查還沒有覆蓋到的流程和環節,瞄準還沒有涉及的服務事項,繼續拓展改革空間,確保各項改革措施直達基層、直接惠及市場主體,并將其納入4.0改革的“工作表”。
用好試點經驗,發揮制度創新的張力與效能。廣州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全面深化改革“頭號工程”,把全面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全局性、先導性和基礎性工作來抓,足見決心之堅。目前,4.0改革圍繞重點領域先行先試,在越秀、黃埔、南沙等區開展信用創新示范區建設,并結合轄區經濟特點、市場主體需求開展差異化探索等。立足“兩個大局”,廣州將接軌國家試點要求,深入挖掘好創新經驗,試點帶動、總結經驗、推廣復制,用制度創新以點帶面,形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張力,推動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助力“雙區”建設、“雙城”聯動發展,讓創新成果惠及更多企業。
堅持共建共享,切實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是民心工程,“好不好辦事”是一項重要指標。在前幾輪改革中,針對企業群眾的高頻辦理事項,廣州把涉及多個部門的政府服務事項改造成“一件事”主題事項,通過“一張表單”“一套材料”“一窗受理”,減少填寫、證明、跑腿;在4.0改革中,廣州將“只跑一次”再次升格為“一次都不跑”。著力點在“營商”,受惠面則在“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就要從為民辦實事上持續發力,不斷優化提升“穗好辦”政務服務品牌,深化“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建設,堅持人人都是營商環境、處處優化營商環境,才能真正做到“放”出新活力、“管”出高質量、“服”出真便利。
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廣州將對標國際一流水平,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以營商環境創新試點為契機,切實補齊短板弱項,在優化營商環境上探索出更多值得推廣的“廣州經驗”,打造全面深化改革的“廣州樣本”,奮力推動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