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發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銀行卡受理終端數量繼續減少。截至二季度末,ATM機具98.67萬臺,較上季度末減少1.95萬臺;今年上半年已減少2.72萬臺。(9月9日《中國青年報》)
ATM機曾被稱為銀行業最有用的發明。對于客戶而言,ATM機是一家永不關門的銀行;于銀行而言,ATM機為柜臺節省了大量人力和時間。而如今,在狂飆突進的移動支付和銀行數字化轉型面前,ATM機卻面臨客戶與銀行兩頭都難討好的尷尬,ATM機的使用率也在不斷下降。事實上,ATM機頹勢已延續數年。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自2018年三季度達到112.86萬臺的頂峰后,國內ATM機數量便一路走低。
但隨著物理服務網點、傳統自助機具的萎縮,線下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便利性縮水,中老年等人群金融服務保障問題也開始顯現。畢竟,于不少客戶,尤其是老年客戶,現金支付依然是一種 “剛需”。而“永不關門的銀行”給了他們隨時存取現金的方便。于他們,ATM機和線下網點同樣的必不可少。
因此,業內普遍認為,ATM機還未到退場的時候。無論是智慧金融還是普惠金融,作為重要物理存在的自助終端都應保持在場,未來,智能化將成為自助終端轉型發展的主要方向。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一份報告也已經關注到這一問題,數字普惠金融在提供新的金融服務渠道的同時,對物理服務點、傳統機具等線下服務渠道形成沖擊,一定程度上帶來數字鴻溝和數字排斥問題。因此報告建議,引導金融機構對物理網點及機具進行合理布局,穩妥推進線下網點智能化改造。
而ATM生產廠商面對市場帶來的壓力,也在積極尋求轉型,單一功能的ATM機會銳減,但更為智能的VTM(遠程視頻柜員機)或者ITM(互動交易模式)將興起。同時,具備先進理念、先發經驗、自主研發能力的智慧銀行綜合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將逐步主導市場。確實,ATM機“退場”不如智能化“變身”,通過智能化改造向自助終端轉型發展,若此,“永不關門的銀行”依然在身邊,但功能更強大,也能讓不同類型的客戶普遍受惠。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